一、总体情况
在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引领下,智能医学影像技术产业学院依托“区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协同机制,聚焦先进医学影像装备产业链“补链强链”需求,构建“医工”“医管”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体系。通过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六共”模式,整合“数字孪生+产线实景”双轨实践资源,打造覆盖“核心部件研发-智能装备制造-临床转化应用-智慧运维服务”的全链条育人平台,着力培养具备“智能影像算法开发-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临床场景创新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院以“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通为核心,深化医工交叉领域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为智慧医疗产业数字化升级和《“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与技术双重赋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二、建设的特色举措及成效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医工融合复合型人才
智能医学影像技术产业学院构建 “校-企-医”三方深度协作机制,建立需求共定、资源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医工交叉、产教融合、创新驱动”为核心,打造全链条宽口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平台基地、共建课程项目、共建师资、共同指导、共享资源”的“六共”长效机制,将东软医疗等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融入教学,推行“双创双实”教育,强化跨学科能力培养。
“六共”长效机制
校企医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医学影像类、医疗设备硬件类、人工智能算法类及医学类等7大类课程群,联合制定《智能影像装备工程师能力标准》《智能影像装备工程师实习标准》等制度文件,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双轨培养模式,企业提前介入人才选拔与课程共建。通过“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企业工程师每学期驻校承担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年均开展校企联合技术研讨30余场;高校教师赴企业轮岗参与产品研发全流程,医院医生定期授课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评估,形成“产业反哺教育、教育赋能产业、医疗验证创新”的动态循环。
校企医三方共建智能影像技术、智慧养老影像等专项实验室,企业提供基础设备及技术实现场景,医院开放脱敏影像数据,校方提供实验室与基础研究支持,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无缝衔接。学院获批辽宁省实习实践基地2个,年均输送200余名复合型人才,合作企业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占比达40%,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超88%,入职3个月即可独立承担设备运维与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良性循环,成为区域智慧医疗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标杆载体。
(二)深化专业群建设,提升学科发展与应用水平
围绕先进医学影像装备全产业链需求,学院构建“医学+AI+工程”交叉课程体系,嵌入东软医疗真实案例与行业前沿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医学影像技术、智能医学工程三大专业形成互补,覆盖设备研发、临床落地与智能化升级全链条。校企双导师制与项目引领式教学深度融合,开发120余项企业案例库,建成全国首台教学仿真CT机及DR/MRI实训室。专业建设成效显著,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课程10门;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7项、省级奖61项,发表科技论文73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6项,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在2024年“武书连-中国民办大学、独立学院学科及专业排名”中位列榜首。
专业建设成果
(三)校企协同开发课程,构建动态更新的数字化课程体系
产业学院聚焦“医学+AI+工程”交叉领域,与东软集团、奕安医疗等企业深度协同,构建覆盖“设备研发-临床应用”全链条的校企融合生态。联合开发《智能影像算法基础与应用》《医疗大数据分析》等核心课程,嵌入CT设备调试、AI辅助诊断系统开发等企业典型案例,形成120+企业案例教学资源库,企业专家每学期承担20%课程学时,开展专题讲座超40学时,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迭代。通过“医师-技师-工程师”协同授课的双导师制,高校教师赴企业轮岗、医院医生参与课程设计,实现产教双向赋能。学院建成CT、MRI、超声、DR四大专业化实验室,配备NeuAI影像处理平台与企业级设备,打造“虚拟仿真+真实场景”双轨实践环境,并建立“认知实习-科室轮转-顶岗实战”三级递进培养体系。学生近三年参与3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实习就业直通率达40%,校企联合开发的标准化操作视频、故障案例库等数字化资源,年均培训从业人员超500人次。与东软医疗、奕安医疗、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共建实践基地,形成从课程开发、实践训练到技术输出的完整闭环,全面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需求。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科研与教学双向赋能
产业学院组建30人专兼结合师资团队,其中企业教师16人、“双师型”教师14人,80%教师具备3年以上行业经验,形成校-企-医三方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年均超40学时,参与实验室建设与项目指导;高校教师赴企业参与产品开发,医院医生定期授课并指导临床实践。三方联合成立智能影像技术、智慧养老影像技术等实验室,聚焦多模态影像融合、AI辅助诊断等关键技术,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市级纵向项目12项、横向课题20余项、联合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获授权专利15项,发表SCI论文13篇,研发成果100%反哺教学。师资团队获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省级奖8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蓝桥杯”等竞赛奖项超80项,校企年均联合提供实习岗位200余个,构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产业赋能”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实现产学研用深度协同。
产教融合路径
强化科研赋能教学
(五)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赋能
产业学院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与新工科研究平台,构建“1+3+1”产教融合载体,联合东软医疗、奕安科技、大连德泰养老等企业,开展智能影像装备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与东软医疗共建智能影像实训平台,助力企业完成产品升级,缩短研发周期;与奕安科技成立联合实验室,攻关AI辅助诊断与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落地3项技术改进方案;与大连德泰养老合作开发适老化跌倒预警算法与智慧康养影像设备,应用于5家智慧康养中心。校企联合建成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输出标准操作规范视频、临床影像数据库等资源,辐射全国院校教学需求。近三年获批发明专利4项,承担横向课题金额超10万元,纵向科研经费达97万元,形成“技术研发-教学应用-产业升级”闭环生态。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校企深度融合推动国产高端医疗装备技术突破与人才储备,为产业国产化提供核心支撑。
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模式
校企联合社会实践活动
(六)聚焦智慧康养特色方向,服务老龄化社会需求
学院与大连德泰养老共建“智能影像装备临床应用”实训基地,开发适老化影像设备改造方案与慢性病智能诊断课程。学生参与养老机构影像设备运维、健康数据分析等项目,设计的老年人跌倒风险预警算法已投入实际应用。校企联合开发《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医学信号分析》等医养融合课程,建成包含50+临床应用解决方案的案例库。毕业生在智慧养老领域就业率达85%,合作成果入选区域康养产业“大连方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智能化健康管理技术支持。
智慧康养产品应用场景
智慧影像装备产业学院以“医工”“医管”融合为核心,通过六大建设任务系统性突破学科壁垒,构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服务一体化生态,为区域经济升级与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