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为顺应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趋势,外国语学院联合杭州阿里巴巴海外数字商业有限公司、印孚瑟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先企业,共建“数字贸易语言服务产业学院”,致力于打造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
产业学院聚焦“语言服务+数字贸易”交叉领域,依托英语、日语、俄语多语种优势,围绕跨境电商、国际营销、语言智能等新兴赛道,探索“语言+技术+行业”的跨学科复合型育人路径。学院重点培养具备外语交际能力、跨文化沟通素养、国际商务管理能力、数字贸易平台操作技能以及语言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
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学院联合企业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推动“供需对接+定制培养+职业认证”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落地。依托阿里巴巴国际站人工智能实训基地等项目,构建以行业标准为引领、企业项目为支撑、真实业务场景为载体的课程与实训体系,已初步形成“企业项目进课堂、企业导师进教学、职业认证进考核”的协同模式。
目前,学院已建设涵盖跨境电商、智能客服、国际商务沟通等模块的跨学科课程,并积极推进语言智能应用与数据分析方向的拓展与落地。在此基础上,搭建了集教学、科研、实训、就业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截至2024年底,学院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5项,校企共建课程7门(含省级一流课程1门)、联合编写教材4本,联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1项,建立校外实践基地5个。学生在跨境电商、AI智能客服、数字化营销等领域表现突出:获得中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杨礎岳、刘宣君等同学凭借定制班实践的优异表现成功入职阿里巴巴国际站本地服务商,从事跨境电商运营专员、广告优化师等岗位,在智能翻译优化、AI训练等新兴领域展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岗位竞争力。
二、建设的特色举措及成效
(一)构建“供需对接+定制培养+职业认证”育人模式,服务全过程能力发展
学院依托教育部“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平台,构建“供需对接+定制培养+职业认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岗位需求获取、课程与项目共建,到能力训练与成果认证的全过程精准赋能。
在“供需对接”路径上,依托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合作机制,学院与杭州阿里巴巴海外数字商业有限公司联合实施5项重点项目,围绕跨境电商运营、人工智能训练、AI客服评测等重点岗位能力需求,共同推进课程共建、实训项目建设与认证体系融通。
在“定制培养”载体上,学院聚焦企业前沿技术与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建“阿里巴巴国际站人工智能训练师实践定制班”,围绕其外贸大模型训练与测评场景,将AIGC产品测评、智能客服对话生成、AI语料分析等任务纳入实训教学,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开展真实项目实践。2024年,85名学生基于定制班实践,共交付50.8万条测评成果,准确率超 90%,有效助力企业大模型算法升级。学院还与东软云科技有限公司、德慧(大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共建了2个校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实践转化能力,形成了“校企协同—能力本位—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闭环。
杭州阿里巴巴海外数字商业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实训基地授牌仪式
此外,在“职业认证进课程”的推动下,学生在参加实践训练的同时完成职业能力培训,并考取阿里巴巴国际站操盘官(236人)、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2人)、人工智能训练师(25人)等职业认证,实现学习成果与职业能力的无缝衔接。11名学生获得阿里巴巴优质就业资源对接,进入本地跨境电商企业“大连橙式脉动”实习。
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阿里巴巴国际站操盘官证书、人工智能训练师证书示例
(二)依托产学研协同平台推进师资共建,实现双向赋能
学院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将教师发展、科研合作、企业服务与学生指导一体统筹,建立起双向联动、优势互补的师资共建机制,推动教师队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学院积极引进行业专家、业务骨干担任企业导师,参与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指导和竞赛指导。企业导师不仅参与了《英文坐席员实训》《商务日语场景实践》《对俄商务技能训练》等7门课程的开发与授课,还指导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Goshop趣购门窗跨境电商项目”获全国三等奖),有效提升了课程实践性与项目实效性。企业导师张延文(来自德慧大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获评校级“优秀企业导师”,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典型示范。
与之对应,学院鼓励校内教师走进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和技能培训,推动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行业协作者转型。依托“阿里巴巴外贸大模型测评”横向科研项目,学院教师团队围绕AI大模型的训练与测评服务开展业务支持,项目累计到账经费达12.5万元。通过与阿里巴巴共建的“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专题培训班,已有17名教师取得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和考评员证书,为外语类教师跨界发展提供了路径支撑,初步形成校企协同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外贸大模型实训实践项目”合同
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人才评价专家(考评员)证书
(三)推进融合型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助力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学院立足外语学科优势与行业需求,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与实践导向教学资源体系,提升教育内容质量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实效。
在多语种专业中探索校企课程共建,增强课程实践导向。学院聚焦跨境电商、国际商务沟通、语言智能等领域,与阿里巴巴国际站、东软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7门课程,涵盖英语、日语、俄语三个语种。其中,《商务日语场景实践》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英文坐席员实训》被认定为校级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在此基础上,英语专业获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日语专业获评校级专创融合示范专业。
依托企业场景开发课程案例资源,提升教学内容的实战性。依托企业业务场景和岗位需求,学院与企业共建《对俄商务谈判与口译实践案例集》等课程案例集,将跨境交易流程、客服沟通话术、AI问答评估等企业任务转化为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行业语境的理解与语言应用能力。将阿里巴巴国际站操盘官等职业认证融入课程考核体系,初步实现 “用行业标准设计课程”“用企业资源建设课程”和“用职业标准考核学生”的融合育人。
推动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平台上线,扩大资源使用效益。学院积极对接中国外语慕课联盟等教育资源平台,已有1门课程即将在中国外语慕课联盟上线。学院还邀请来自Infosys等公司的专家参与《英文坐席员实训》《商务日语场景实践》等4本教材的建设(含数字教材1本),涵盖语言服务、客户沟通、跨境电商等重点方向,为混合式教学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供资源支撑。
《英文坐席员实训》数字教材于中国外语慕课联盟上线预告